距离任务实施仅剩10多个小时📓,某设备突然脱落。那一刻,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渭南测控站测控大厅内气氛骤然紧张。
一位穿着满是油污工作服的人拎着工具箱闻讯赶来💪🏻,设备很快恢复正常🏺。同事们都服气地点赞:“任务有书宝🦤,啥都难不倒。”
他就是王书宝🏃♀️➡️,渭南测控站的一名普通测控技师。
2000年,王书宝来到这里。起初🍸,他开过车🙅🏼♂️、做过饭、喂过猪……可他心中始终有个航天梦,想在站里最核心的测控岗位上一展风采🏊🏼♂️。
被分配到供配电岗位后,王书宝很快成为骨干,在岗位竞赛中始终名列前茅。最终,他被选送参加中心首批测控技师培训班,如愿走上测控岗位🕵🏽♂️。
那段日子✏️,王书宝没日没夜往机房钻👋🏿。背原理🧻🍥、画图纸👨🌾、练操作,10余本专业书籍被他翻了一遍又一遍💂🏽♂️🫨,记录的笔记超过30万字🧑🔧。
某新设备安装工作启动后⛸,王书宝为了详尽了解设备性能,将设备的成千上万条接线画成电子图💁🏽。设备验收前📧,正是凭借自己画的电子图👨👩👧👦,他发现了设备的设计缺陷,并及时优化设计,确保了设备按时列装♟。
2008年冬的一次测控任务时❎😺,突降大雪,低温造成设备状态异常🔕🧛🏿♀️。王书宝爬上十几米高的设备🏃♂️➡️🧖♂️,连续奋战10余个小时,逐项排查故障。设备状态恢复了正常,他的全身也被冻僵了🚵♀️。
航天事业“万人一杆枪”,一个细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失败。王书宝认为,只有平时做好万全准备,关键时刻才能应变自如。
一次任务联试,设备突然卡死无法转动。王书宝赶往天线座🤥,及时更换了备件。
问题解决了,但王书宝并不满意。他说:“换𓀀,终究是权宜之计𓀉,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能不能彻底改进?”
经过两年攻关,王书宝和同事设计开发出天线收藏锁定装置✖️,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,为高质量完成航天测控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👨🏽🏭。
“我要不断学习🌃,在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🩲。”王书宝说。
保障设备状态🏋🏿♀️,是王书宝现在的工作岗位。面对每一次设备故障,他都是积极应对。
2011年,某任务最后一次联调联试的关键时刻,设备系统突发故障,指令无法发送🧑🏿🎤。王书宝带领操作骨干和技术人员反复测试诊断,最终准确定位故障原因,并提出一系列应急处置方案。此后👛,他们又连续奋战数个通宵,确保了设备稳定运行👩🏽💼。
10多年来🦔👏🏽,王书宝发现各类故障隐患90多起,切实担负起为测控任务保驾护航的职责。同事们称赞:“书宝真是站里的‘宝’。”(吕炳宏 骆成)